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记投身农村产业革命的贵

来源:农村科学实验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潘核桃”潘学军、“酒博士”黄永光、“蘑菇教授”徐彦军、“养鱼大王”姚俊杰……在贵州农村,有很多这样在群众口中满是“土味”的人,但,他们或许是“高大上”的大学教授。

“潘核桃”潘学军、“酒博士”黄永光、“蘑菇教授”徐彦军、“养鱼大王”姚俊杰……在贵州农村,有很多这样在群众口中满是“土味”的人,但,他们或许是“高大上”的大学教授。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近年来,我省高校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农村产业革命,谱写了一曲曲科技助农之歌。

2017年以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急需,贵州立项建设省一流学科(群)53个,其中直接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相关学科群10个,涉农产业领域科研项目和平台项目73项;

2018年,贵州高校服务农村产业革命项目库启动。截至目前,相关项目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增加收益95亿元;

2019年,贵州省教育厅成立12个农业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一大批农学领军人物、农业科技骨干和农技人才把课堂搬到脱贫攻坚战场;

……

把汗水挥洒在田野,把智慧播撒进泥土,把丰收的希望带给广大群众,贵州涉农高校一线教师、专家学者扎根农村,用实际行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赋予了科研强大生命力,也在贵州大地上书写下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带领团队在我省重点产茶县开展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质量安全工作,提出“生态为根、农艺为本、应急防控为辅助”的绿色防治技术,为我国绿色农药创新和植保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贵州大学蔬菜产业队长张万萍,是农村群众心中的“蔬菜女神”,她带领团队长期奔波在“9+3”县区,她在威宁主持实施的科技示范项目促进当地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带动464户贫困户脱贫。

贵州省金钗石斛科技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遵义医科大学教授石京山,带领团队扎根赤水,专注金钗石斛开发利用和开展临床应用技术指导,带动当地农民大面积种植石斛,现在年产值过亿元,为百姓在石头缝里辟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点石成金”的石京山因此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只要我们有科学、有精神、有耐力,没有治理不好的!”正是依靠着这样的精神,贵州师范大学熊康宁教授团队,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让花江大峡谷石漠化治理示范区的植被覆盖度从1996年的3%提升到2019年的51%,当地石漠化面积比例降低31%,让一座座石山重披绿装。

乌蒙山深处的赫章县双坪乡,曾经的荒山土坡已变成了绿意葱茏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这全靠贵州理工学院教授林长松牵头,由贵州理工学院、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科学院相关专业教授、博士组成的专家团队,他们在双坪乡设立的“生物科技专家工作”站,为当地中药材种植提供技术服务,培养了大量农村产业技术人才。

今年2月,贵州大学向社会公布12个产业团队100人专家团名单及电话,助力春耕生产。从此,贵州大学生态渔业团队姚俊杰教授的手机就成了“热线电话”。“每天10多20个电话打进来,以至晚上做梦都梦到在接电话!”姚俊杰教授说,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电话。近两年,姚俊杰教授团队在全省推广稻田养鱼50余万亩,带动了13万余贫困人口增收。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民生赖之以兴、学问赖之以成、人才赖之以强。他们把荒山变青山,把青山变金山,把“冬闲田”变成“效益田”,在他们的助力下,一家家农民富起来,一个个村寨奔小康。

记者手记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践行高校的使命与担当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

牢记党和国家的殷切嘱托,贵州高校广大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蔬菜地里、果园里、养殖场里……

他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践行高校的使命与担当。

微访谈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姚俊杰:我要对得起养殖户们期待的眼光

记者:今年春耕期间,疫情刚有所缓解,您在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还在省内各地农村奔波,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是什么精神支撑你呢?

姚俊杰:我是贵州大学水产学科的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我省生态渔业产业革命中出一份力,责无旁贷。无论是在会议室,还是在田间、在养殖场,不管我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养殖户一双双期盼的眼光,这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专业技术教师,我要对得起他们那期待的眼光。

文章来源:《农村科学实验》 网址: http://www.nckxsyzz.cn/zonghexinwen/2020/1027/592.html



上一篇:开垦数字乡村!数字乡村中的企业身影
下一篇:农业农村部公布可从事非洲猪瘟实验的实验室名

农村科学实验投稿 | 农村科学实验编辑部| 农村科学实验版面费 | 农村科学实验论文发表 | 农村科学实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村科学实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