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村科学实验》栏目设[05/29]
- · 《农村科学实验》数据库[05/29]
- · 《农村科学实验》收稿方[05/29]
- · 《农村科学实验》投稿方[05/29]
- · 《农村科学实验》征稿要[05/29]
- · 《农村科学实验》刊物宗[05/29]
拯救失落的乡村,一百年前知识分子下农村改造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农村路在何方? 网络上流行着一句话: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这不过是一种戏谑之辞,真要回归农村生活,很多人可能适应不了!农村空气好,生活没那么多压力,但基础设施跟城
农村路在何方?
网络上流行着一句话: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这不过是一种戏谑之辞,真要回归农村生活,很多人可能适应不了!农村空气好,生活没那么多压力,但基础设施跟城里没得比。如今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政府也时刻以振兴乡村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但在改造乡村的过程中,出现了强拆等不良现象。让农民进城上楼,一刀切的做法并不利于农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但不上楼不合并村居,又不利于资源的集中利用,而且网络上总有一些针对农民朋友愚昧落后、文化水平低等的批评,很多问题归结到一起,就是一句话,不变不行。
其实对于农民与农村的思考,早在上个世纪的民国时期即已经出现,那时的乡村建设并不像今日以政府为主导,而是由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主持。他们不顾千辛万苦,一心一意扑向底层农村,在与农民的切身交谈与生活过程中发现问题,制定问策,改造他们。可以说,他们的理念是接地气的,做法是成功的,直到今天仍是典范。
一、乡村危机的出现
近代社会是一个传统逐渐衰落,而新制尚未确立的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民国时期的城市,无论是婚姻、家庭还是社会公共生活,都带有明显的现代化意味。但在农村却恰恰相反,在失去了科举制度与宗法伦理观念护持之后,大量的读书人不再返回乡村,千年来一直存在的基层士绅群体逐渐凋零,直至不复存在。而社会上所兴起的家庭革命浪潮,又使得传统旧式大家庭遭受猛烈的批判,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农村的社会基础遭到严重破坏,城乡之间的差距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裂痕。
民国时期破败的乡村场景
日益衰败的乡村景象引起了当时人的广泛关注,自1920年代开始,中国便出现了“挽救乡村危机”的强烈呼声,人们认为广阔的乡村与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力量,不能任其衰败而视而不见。社会顿时兴起了没有政府参与的,以民间团体为主要力量的乡村建设运动,可以说这是只有在近代中国才能出现的独有状态。因为那时候政府力量暂缺,中国又遭受西方的深刻影响,所以才能诞生出大规模的社会民间团体,以及不受政府束缚的高知群体。所以,乡村建设运动浪潮一经出现,便以不可抗拒的潮头,迅速扩展至全国各地,直至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才平息下去。
此时的政府正处于战争状态中
二、民间组织的主导性力量
乡村建设运动展开后,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建设起了乡村建设实验村,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做起了平民教育,陶行知在晓庄办起了乡村师范学校,以培养出带动农村发展的知识青年。这次的乡村建设运动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根本在于他们并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空谈之人,如晏阳初早在留学归国时便发下宏愿,此生“不做官,不发财,将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
中国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老先生
1926年,晏阳初率领同仁来带河北定县翟城村,在这里他带领诸位同僚,针对贫穷、愚昧、贫弱、自私等农民存在的四大缺点,制定出翔实的解决方案。为减少水污染带来的传染病,他便亲自与同僚前往各个乡村,指导农民开挖深水井,学会用井盖盖住井口,以防止水污染。为提升农民抵抗疾病的能力,他在成立的公立师范学校中教导学生如何接种疫苗。诸如其他的培训护士、引入优良种苗、组织村民建立自治组织、普及识字教育等种种事情,无一不是晏阳初亲力亲为。
这一运动至1980年代已经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在当地进行的调查中,定州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县城,20年代引入的优良作物品种直到70年代还在当地普遍种植。这无一不体现出乡村建设运动的极大成功。
晏阳初在定县进行平民识字教育
与今日的中国乃至数千年来的历代王朝都不同的是,乡村建设运动初期完全是一项自下而上的,由民间社会团体组织起来的活动,其动力大多源于知识分子自幼树立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理想。
文章来源:《农村科学实验》 网址: http://www.nckxsyzz.cn/zonghexinwen/2020/1023/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