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村科学实验》栏目设[05/29]
- · 《农村科学实验》数据库[05/29]
- · 《农村科学实验》收稿方[05/29]
- · 《农村科学实验》投稿方[05/29]
- · 《农村科学实验》征稿要[05/29]
- · 《农村科学实验》刊物宗[05/29]
大咖云集!未来新区太湖科学城要建成这样!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9月8号,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破土动工,依托这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苏州高新区提出以南大苏州校区为核心,规划建设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太湖科学城。 如何谋划好太湖科学城? 未来的
9月8号,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破土动工,依托这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苏州高新区提出以南大苏州校区为核心,规划建设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太湖科学城。
如何谋划好太湖科学城?
未来的太湖科学城到底是怎样面貌?
它的建设又将如何推?
专家踏勘太湖科学城基地现场
为了探索“创新+生态”城市发展新范式,建设具有浓郁太湖山水意境和苏州江南意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领先技术创新高地,多名科学城规划领域及苏州特色研究方面经验丰富的规划行业专家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及建议:
杨新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苏州科技大学原副校长
01?要突出对太湖科学城内涵和特点的研究
明确发展定位和导向。根据科学城的定位和功能构成,反观77平方公里研究范围的功能和目标要求、未来发展之路、重点打造方向等等,提出适合苏州太湖科学城未来发展的功能。
02?要研究太湖科学城的特色
我国现有科学城是由国家认定、投入并且建设的。总体来说太湖科学城的特色要体现在既有科学城基本内涵,对高校、大院大所及大装置引进的同时,强化跟企业结合,强化科学转化和应用,这会是苏州的一个重要特色。
03?规划重点应是77平方公里战略规划范围
要充分利用构建太湖科学城契机,重新梳理和谋划科学城未来发展。要明确把已经建设的科技城纳入战略规划研究。
04?基于科学城规划,应重新谋划太湖周边乡村聚落发展
思考乡村在科学城定位下的功能和作用,发展和利用。
徐克明
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
01?科学城的发展内涵和定位应重点研究
我赞成将科技城一并考虑,因科技城建设一直在调整,可结合科学城定位做进一步优化。
02?除研究科学城,对南大校区导入的学科还需深入研究
对南大校区周边已建项目,要判断其功能是否合适,在前期研究可不受其约束大胆构思。
张宇星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
01?打造小装置、小实验室及高密度的聚落
在苏州做科学城,要创新科学城模式,建议太湖科学城探索以企业市场化主导的新的科学城业态和模式。可以南大为主,吸纳其他学校和企业,在头部企业内部大量实验室优先招商,集聚大量科技企业实验室,形成小装置,小实验室、高密度的聚落。
02?打造实验性的工作场景
当前,科学家对工作环境需求远远超过早期,太湖科学城可做苏州园林式科学城,形成园林与实验室、宿舍的功能组合。各单位形成不同园林,吸引科学家和头部企业工作者。
03?打造科学家村
利用和带动太湖周边村落,形成从科学家、科学家工作场景,到实验室新的联动,形成太湖科学城的特色,也是与北京、上海科学城的区别。
另外作为同为长三角的科学城,在战略规划研究中,苏州区别于上海的区位优势一定要强调出来。
甄峰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
01?规划要对区域分析和功能定位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国际国内科学城发展历程,发展演化阶段,规划建设做系统深入的分析。
02?规划设计单位可在规划设计方面用大数据的方法
从区域层面对人及生态系统服务的流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战略规划范围进行空间形态分区优化。
03?增加关于科学创新和文化特色的研究
共建以南大包括其他高校为主体的研究网络体系,做好科学研究成果在苏州的转化,把应用研究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凸显苏州优势。
04 产业研究和项目策划里,要强调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需求,为太湖科学城谋划重要产业,人才培养,教育产业全链条打造等。
邓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委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太湖科学城有三个有利
太湖科学城位于太湖之滨,有山、水、国家级湿地以及苏绣小镇创意产业。
苏州跟怀柔科学城相比,恰恰具有优势互补特征,苏州有强大的以开发区为主导的产业板块,可提供强大的内生性和市场行为的科技平台和应用研发氛围。
有文化优势,太湖文化不仅是山水景观,还有高新区的营商环境、制度设计和对人才渴求。高新区小而精的制度可以快速进行策略化转移。
另外,规划还应对科学城功能构成做出比较分析;探索适合科学城的开发机制和建设模式,创新政策支持机制;研究科学城跟城、乡结合,思考乡村是否可承担部分城市创意的功能空间单元;科学城要与科技城形成双轮驱动,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格局等。
文章来源:《农村科学实验》 网址: http://www.nckxsyzz.cn/zonghexinwen/2020/1012/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