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村科学实验》栏目设[05/29]
- · 《农村科学实验》数据库[05/29]
- · 《农村科学实验》收稿方[05/29]
- · 《农村科学实验》投稿方[05/29]
- · 《农村科学实验》征稿要[05/29]
- · 《农村科学实验》刊物宗[05/29]
出身农村,成为乘风破浪的女科学家,她在汉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 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对弟子颜回的赞誉前年传唱。而在当今,也有尽管“人不堪其忧”,但却“不改其乐”的人。韩喜球就是其中一位,身为一名女子,她却比男子更加坚韧,成
“
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对弟子颜回的赞誉前年传唱。而在当今,也有尽管“人不堪其忧”,但却“不改其乐”的人。韩喜球就是其中一位,身为一名女子,她却比男子更加坚韧,成为真正的巾帼英雄。
在我国的大洋科考中,几十年来都是男性居上,似乎这是一项被男性垄断的职业。然而,在2007年,中国“大洋一号”的第19次下海科考中,韩喜球却以一名娇柔
纤弱
的女子的身份夺人眼球,因为她是中国几十年来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性首席科学家。
大洋科考,是中国海洋战略的需要。韩喜球从事这样特殊的行业,再加上自身特别优秀,获得了不少荣誉,那都是别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在韩喜球这里却只是额外的奖励。正所谓不以貌取人,外表看起来柔弱的她,内心却有一
份
倔强和坚韧,你很难将这样柔弱的外表与她获得的成就联系起来。当有人问她“
成功之道
”时,她说道,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是什么,让韩喜球能够成为科学先锋?这要从她小时候开始说起。
1969年,韩喜球出生在浙江台州的一个农村家庭中。家里有四个女儿,却没有儿子,这一点让韩家成为邻居们的笑柄。
韩喜球身为长女
,从小就聪明懂事,总会帮助家里人下田干活儿,同时还要照顾三个妹妹。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韩喜球的学习成绩仍然名列前茅,在班里也十分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这样的日子一直从小学持续到了高中毕业。
上大学时,韩喜球离开了家庭。也许“
喜球
”的名字生来就与地球结下了不解之缘,韩喜球当时报考的是地质学系。在大学也同样发光发热的她,后来被推免攻读硕士学位,从此踏上了一条艰苦卓绝的科研之路。
韩喜球研究的方向是海洋动力,毕业后顺利进入了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那时候,我国的科研条件十分艰苦,没有仪器和设备,工作薪资也不丰厚,科研工作的进展十分困难。许多科研工作者都因为难以承受这样的艰苦条件而纷纷“
下海
”,而韩喜球却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不辞劳苦,将青春奉献给科研。
尽管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两倍多元,韩喜球仍然大方地拿出自己上万元的积蓄为实验室买了一台电脑,一门心思为科研而努力,
逐渐
成为实验室的业务骨干。
在这段工作期间,韩喜球也收到了许多外界的丰厚待遇工作的邀请,但是韩喜球心怀理想,甘愿坚守在这份清苦的工作岗位上。心中有
远大
理想的人,生活的艰苦便算不了什么。这与颜回的行为是如出一辙。
1998年,韩喜球考上的浙江大学的博士,日日在实验室里做研究,最终她的博士论文获得了第二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后来,在一次国际交流会议中,韩喜球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得到了德国某专家的强烈认可。该专家后来邀请韩喜球前去交流学习,并报销其所
有费用
。韩喜球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韩喜球的人生之路也由此发生了转折。
德国学习的第二年,韩喜球便开始跟随科考队一起下海勘察,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海洋探险之旅。后来的几年,韩喜球在国际期刊上陆陆续续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韩喜球却说,研究成果只有在国际范围内比较才有意义,然后继续投身到研究之中。
2007年,中国“大洋一号”科考船开始了第19航次的考察。
韩喜球在众多的科研工作者中脱颖而出,在第2航段,她作为首席科学家助理,参与发现了西南印度洋脊上的首个海底黑烟囱。在第3航段,她担任首席科学家,打破了我国大洋科考史上男性
独霸
天下的局面,并在此后多次带队“
探宝”。
这次航行,成为中国海洋探测史上的一段佳话。
海底资源的寻找,需要科学家们掌握海洋资源的分布规律,然后根据规律出海
考察
。这样简短的几句话就概括了出海考察工作,但实际工作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每次出海考察,都要二十多个人同行,数据分析、设备处理和监测、样本鉴定等等,都需要专业的人士来进行。而且考察船每在外
考察
一天,就要花费二三十万的资金。
所以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争分夺秒,决不能让考察船空着。也正因为时间如此紧迫,所以考察组的科学家们都日夜连轴转,舍不得休息。这样辛苦的工作对于男性来说都是身体和精神上的煎熬,而韩喜球却表现出比男性更加坚韧的决心和毅力,作为首席科学家也并没有享受应有的待遇,而是戴着安全帽和大家一起工作
文章来源:《农村科学实验》 网址: http://www.nckxsyzz.cn/zonghexinwen/2020/0813/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