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外语教学后方法理论及宏观策略框架评析

来源:农村科学实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教学与管理》2008年8月20日夕卜毋教学厣方津珲诠盈害观笨略堆罂评析一、后方法理论概述1自20世纪中后期,各种外语教学的方法层出不穷,例如,语法和情景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法

《教学与管理》2008年8月20日夕卜毋教学厣方津珲诠盈害观笨略堆罂评析一、后方法理论概述1自20世纪中后期,各种外语教学的方法层出不穷,例如,语法和情景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社团学习法、自然法以及暗示法等。尽管这些方法所基于的语言理论和有关语言能力本质的观点各不相同,它们却体现了同一种方法论的思想:认为会有一种方法客观上是最好的,理论上也是可以用实验证明的,而一旦证明出来,这种方法就会l被普遍接受,成为“最好”的方法。这种观点反映了自l然科学的探求精神对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巨大影响。然I而,社会科学的研究毕竟不同于自然科学。尤其像外:语教学这样的活动,受个体和情景差异的影响极大,『精密的科学实验和分析未必能反映教学的真正面貌。因lfLPrabhu(1990:172)提出了这样一种理念“教师们认为正确的感觉”(Teacher’s sense of plausibility)。感觉来自于很多方面,可能是他们过去作为学生的经历,教书的经验,培训的收获,与同事交流的结果,为人父母的感悟。带着这些理念,教师们走进课堂,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喜好、热情和创造力感染着学生。这样的教学不知道要比亦步亦趋按“方法”办事的教学好上多少倍。所以Pennycook(1989:605)和Prabhu(1990:171)提出,我们已经进入了“后方法时代”,关键不在于采用或设计何种方法,而是如何适应不同的需求产生出最满意的学习效果。最激进的提法是,“一切方法都很有趣,不存在最好的方法。”二、宏观策略框架评析I许多研究者都构建了“后方法”的具体框架。较l为突出的是Stern(1992)的“三维框架”(three l dimensional framework),AllwriSht(2000,2003)的“探索实践框架”(exploratory practice framework)和Kumaravadivelu(1994)的“宏观策略框架”(Maerostrategies framework)。本文根据Kumaravadivelu“宏观策略框架”中十条策略的侧重点不同将这些策略分为四类进行了具体评析。1.使学习机会最大化,促进协商交流以及使教师意图和学生理解之间的认识错配最小化是Kumaravadivelu宏观框架中的前二条,它们相辅相I成,揭示了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应该遵守的原则 jI◎上海外国语大学尚宏要想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必须促进协商交流,而要进行真正有效的协商交流,就必须使教师的意图和学生的理解之间的错配最小化。Allwrght(2005)发表了一篇题为《从教学点到学习机会及其他》的论文,详尽地论述了拘泥于所谓的“教学点”进行教学的害处。我们通常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就是老师所传授的内容,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和预先设定好的教学点是丝毫不相关的,在协商交流中出现的一些无法预测的知识点更为可能被吸收。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敏感度,在备课的时候就把设计更能启发学生的活动作为重点,而不仅仅拘泥于决定要教授的知识点。二语习得领域的发现也证实协商交流的重要性。互动交流的研究(Long,1981;Pica,1987,1992)显示,学习者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表达方式以达到互相理解,这一过程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学习者语言产出的研究(Pica,Holliday,Lewis,&Morgenthaler,1989;Swain,1985)也证实,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学习者更有可能注意到语言形式,形式与意义的关系,乃至整个交流的意义。2.激活直觉启发式教学,把语言知识放在语篇中传授.综合教授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这三条宏观策略则涉及到了教学方式在二语习得界,一度有很多学者质疑,复杂精妙的语寿系统,是否真能通过讲解语法规则的方式被学习者掌握(Krashen,1985;Prabhu,1987;Rutherford,1987)。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反思,人们终于意识到了削弱甚至取消语法教学的弊端,因而又重新思考语法在语言交际以及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当然,重新强调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回复到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中去,人们现在更加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grammar awareness),也就是Kumaravadivelu框架中所说的激活直觉启发式教学(ActivateIntuitiveHeuristics)。通过一些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使学习者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法规则的作用并逐步掌握这些规则。同语法知识一样,其他各项语言知识都应该放在语篇中传授,并综合教授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目·53·尚宏:外语教学后方法理论及宏观策略框架评析前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句法体现了语义关!系,而语义又同时被语篇和语用特征制约着。所以无l论是理解还是输出句子,都离不开句法、语义、语用、l语篇的参与。。3.培养学生语言意识,提高学习者自主性。这两l条策略涉及到了教学目标|语言意识(LanguageAwareness)被普遍定义为1人们对语言的本质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敏感和意I识。在外语教学中,它具体指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外语的形式上,以此提高外语水平。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教师必须以学生为导向,照顾到他们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注意到一些容易忽视的语言现象,I并针对学生的明显错误及时提供反馈。例如,二语习l得的研究表明,在教授语法时,对学生的纠正反馈最l好应该采用原语言明确告知的形式,先重复错误的部:位,再告诉学生应该运用的语法知识,如过去式、将来l时等,这样纠正的效果要比直接反馈正确形式更加有l效。通过这些做法,学生的语言意识能够得到培养。l培养语言意识与提高学习者自主性是相辅相成l的。Kumaravadivelu(1994:40)认为,培养学习者自主I性包括心理准备和学习策略培训两部分。教师的一个I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帮助他们学会对自r己的学习负责。随后,教师可以在具体活动中解释有f什么样的学习策略,如何使用它们完成各项任务,怎{样监控自己的表现,如何评价任务完成的情况等。I4.增强文化意识,与社会环境接轨。这两条宏观;策略涉及到了外语教学的内容I在传统的外语课堂中,文化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I内容。但如果只有教师是文化知识的输入者,而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显然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I积极性。不仅如此,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单单在课l堂上大讲特讲英语文化,这种视野显然过于狭窄。面l对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影响,我们应有一种更广。阔的文化视角。Young(1992:59)分析,当学生们认l为重要的东西、他们的信念和经历不在教师安排的情l景交流之中时,整个课堂活动可以说被“去情景化”l了(decontextualisation)。课堂环境是理想与意识形I态、政策和计划、材料和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产I生的。【与增强文化意识一样,社会问题也应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早在70年代,Foucault(1972:80)I就指出,不存在孤立的纯语言的语篇,任何语篇都反l映了世界的一角。Said(1978)则把语篇同西方的后l殖民主义联系起来。批判教学法流派继承了这些观:点,认为外语课堂是由社会构建、受政治驱动、由历史|·54·决定的,而教师不仅应培养学生过硬的技能和学术知识,更应该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对社会、权力、不公平和变化的批判的好奇心”(Shod992:15)。尽管并不是每一个课堂都需要采用批判式教学的方法,但重视教学课堂与社会环境的接轨显然非常重要。我们认为,与社会环境的接轨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思考社会问题,丰富他们的表达内容;另一点则是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应该符合实际的社会需求。不同的社会场景对需要用到的外语技能有着不同的要求,让所有学生都达到本族语使用者那样的外语水平显然不切实际,这就需要我们对社会需求进行细致分析,有的放矢。三、总结在上面介绍的框架中,我们还能隐约看到许多各式方法的影子,因为这些是符合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研究成果,是有利于课堂活力的原则。根据这些原则抽象出的后方法框架是宏观的,也是开放的。它提出的是替代和终结方法之争的一条出路,而并非又一种新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Kumaravadivelu的宏观策略框架只是众多后方法框架中的一种,是在西方的教学环境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中国的外语教学显然有着与西方不同的情形,中国各地的教学环境也是不同的,东部和中西部、城市和乡村、大学和中学小学,都有各自独特的情况。因而,适合中国的后方法框架应该是有所不同的。通过本文对后方法理论和其中一个框架的介绍,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外语教学研究者和教师关注“后方法”在中国的发展,提出更多更好的适合各地情形的教学模式。参考文献 l1JA皿Ⅻ出,RI.猢D囟岫Pln击ce:An‘A氍曲出Methodology’’forLanguageTeacherDevelopment?Paper presented at the8thIAISSymposium forIanguageTeacherEducators,Edinburgh,Scotland,October.[2]Swain,M.1985.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M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its development.InS.Gass&C.Madden(eds.)。Input 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PP.235-253).Rowley,MA:NewburyHouse.[3]Young,R.1992.CriticalTheory andClassroomTalk.Clevedon,England:MuhilingualMatters.[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责任编辑孙晓雯)

文章来源:《农村科学实验》 网址: http://www.nckxsyzz.cn/qikandaodu/2020/1118/628.html



上一篇:从文献阅读至论文撰写的科研四步谈医学生科研
下一篇:试论科技档案在科研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村科学实验投稿 | 农村科学实验编辑部| 农村科学实验版面费 | 农村科学实验论文发表 | 农村科学实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农村科学实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